YK

“I declare after all there is no enjoyment like reading!”

0%

『忘れる読書』のカバーアート

忘れる読書
著者: 落合 陽一
ナレーター: 櫻井 慎也

最近在 YouTube 常常看到這個作者發表對於一些人工智能與科技的看法,才發現他跟我差不多歲數!本書提到他大學時期年了千本以上的書,想到我大學時期也「借了」千本以上的書。平常就常去總圖書館看書,看到累了就起來走走,「逛逛書架」,隨意看到喜歡的書就會借回宿舍擺著。一本書可以借一個月,並且在沒有人預約的情況下,可以續借 11 次。也就是可以擁有一本書一年的時間。

這本書有太多的作者與作品名稱,以及針對各個書,作者從中間獲取哪些養份。然而,對於不太熟悉日本姓名的我來說,理解力大概不到一半而已...還需要再多加努力。

『ハリー・ポッターと賢者の石』のカバーアート

ハリー・ポッターと賢者の石
著者: J.K.ローリング, 松岡 佑子
ナレーター: 風間 杜夫

為了想聽哈利波特日文版 audiobook,於是訂閱了 audible。日本的訂閱制度目前是每個月 1500 日幣,除了少數作品,絕大部分的書都是可以無限制聽。那些非無限制的書籍,可以折價購買。

預計在 2024 年夏天考日檢 N1。時間真的過得很快,通過 N2 竟然已經是十年前的事了。目前我把日文定位在增加一個能吸收資訊的管道,且因應日檢考試的內容(字彙/文法句型/聽力),在各個方面制定一些方向(並隨時修正):

我很愛看書,幸運地在高中時期讀了旋元佑文法,接觸了 extensive reading 的概念,並藉此提升了英文程度。本來也想用廣讀的方式如法炮製學日文,但是廣讀在學日文上有個很大的盲點- -如果不去查字典,會不知道/不確定生詞正確的唸法。在英文上,大多都可以用自然發音法抓到絕大多數的發音,從而能有更多的刺激記住單字,從而也能提升英文聽力。日文卻不同:沒有標註唸法的話,雖然常常可以藉由漢字的幫助下看得懂意思,但無論是訓讀或是音讀,都無法確切地掌握發音,甚至很容易會唸錯。這樣當這個生詞下次再出現的時候(聽或讀),無法有效地將這幾次經驗累積、連結在一起,廣讀能帶來的效益就少了許多。

但日文和英文相比,又有比較容易切入的地方:因為漢字文化圈的優勢,在聽內容的時候,僅僅需要少數的前後脈絡,就能有很高的機率猜中音讀以及外來語的詞彙意義甚至是寫法,從而能記住這些詞彙。所以我打算利用 extensive listening 來同時加強聽力、還有音讀以及外來語詞彙,選用 amazon 的 audible 以及一些 podcast/youtube。訓讀詞彙的部分就需要再多花一些工夫,透過有字幕的 youtube 頻道(例如フェルミ漫画大学)以及閱讀,配合查字典的方式來學習。

同時間,去圖書館借一些市面上的文法書,配上以前買的文法書反覆查閱、熟悉內容加上補充筆記,應該就能記得起來。

有了足夠的單字量以及文法句型基礎後,把以前買的一堆小說看一看,有興趣的單字背一背。如果都看完了,考慮訂閱 Kindle unlimited 增加閱讀量。廣讀等同是在複習單字以及文法句型。

最後考前一兩個月左右寫一些考古題以及模擬考題。

img

Bayesian Statistics for Beginners: a step-by-step approach

by Therese M. Donovan, Ruth M. Mickey


我們藉由吸收各種經驗,在腦中不自主地應用貝氏推論,來更新對事物見解的信念。

image-20230317000747167

(wikipedia: Bayesian inference)


卻往往自動忽略了各種其他可能的見解的可能性,也錯估其他見解的預測力。導致越來越執著於各自的偏見


渺小的我們無法全盤考慮到所有可能的見解,無法估計所有見解的預測力與出現頻率。至少可以多次前前後後迂迂迴迴地試探,來增加信心。

image-20230317001942252

(wikipedia: Bayesian inference)


要時時提醒自己是帶著偏見看待這個世界的。

我可以和貓聊一整天, 卻沒法跟人說半句話 呆伯特人生故事: 這種人, 要如何成功?

by Scott Adams

書尾的一段話正是近期的體悟:

「一個人的毅力、風險承受度、抱負、智慧等等,都是純粹機緣的產物。你需要與生俱來的基因,以及人生的經驗,才能創造出你這個人和你獲得的機會。你做的每個決定,都是這些變數所搭配出來的結果」

期望自己能對現狀懷抱感恩,對外在事物的變動平心以對,不執著過去所發生的事,對未來開放樂觀不強求。

img

Infinite Powers: How Calculus Reveals the Secrets of the Universe

by Steven Strogatz

作者的演講,差不多也是書本的內容跑過一次

幾年下來的考試,有些厭倦了死背活背的知識,想要重新了解與理解這個世界。學習微積分是這趟旅程的起點與基石。

"It's the language God talks"

Richard Feynman


剛好最近聽 podcast "No stupid questions episode 108 - Should You Try to Be Less Angry?" 提到:

"Between stimulus and response there is a space. In that space is our power to choose our response. In our response lies our growth and our freedom"

Viktor Frankl

這似乎也可以說是極限概念的應用了?

AV_205

Growth and life and happiness and friends

生命、成長、幸福,還有朋友。

很喜歡爐石戰記的這張卡——野性之心葛夫(古夫),他道出了獲得持續快樂的方式:專注於生命與當下,追求自己的的成長而非對身外之物的執著;要想更幸福,除了自己之外,也別忘了朋友與人際關係

img

Essentials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

by Fred A. Mettler Jr. MD MPH, Milton J. Guiberteau MD FACR FACNM


核醫專科考試的另一本指定用書,語調較 Requisite 那本書來得通順,排版也比較簡潔、合理,不會發生文不對題的事情。

然而,本書的知識點卻有些鬆散,對於 fact 的傳遞顯得太柔軟,會有點讓人抓不到重點。內容的紮實度也無法和 Requisite 相提並論,例如,radiotherapeutic 的著墨就很少。如果硬要從兩本中間選一本當作知識基石的話,Requisite 似乎是比較好的選擇。(上一篇嫌棄你,我知道錯了 🥹)

img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 The Requisites

by Janis P. O'Malley MD, Harvey A. Ziessman MD, James H. Thrall MD


核醫專科考試指定用書之一。這是所有我看過 The Requisites 系列中,最沒有共鳴的書。

第四版是 2014 年出版,我在 2018 年 RSNA 會場購入;第五版是 2020 年出版,想說醞釀如此多年,應該有許多重大改變,便再次購買。

新版本沒有感受到什麼太重大的改變。除了將圖示、表格、標題套上可有可無的顏色,刪掉一些美國沒有在用的藥物之外,反而比舊版多了一些令人困惑的內容,例如小標題寫 A,結果內容突然跑出文字在討論 B;更新了表格內容卻存在一些明顯的錯誤;公式格式跑掉導致完全不知所云... 等諸多問題。

但我想最大的原因,可能是跟作者不對頻吧,覺得這本書堆砌了許多 fact,並沒有提供 insight,看完沒有覺得特別有啟發。對比之下,目前在看的 Essentials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 就比較引人入勝。

Hexo + Typora + 插入與顯示圖片

試了許多方法,最喜歡這個解法

不需使用 assest folder,不需使用外掛來修改路徑,不需仰賴第三方圖庫,在 Typora 編輯器中能正常顯示圖片


1. 在 hexo folder > _config.yml 的設置

此法不需要每次都產生 asset folder,將它關閉

1
post_asset_folder: false


2. Typora 中的設置

每當插入新圖片,會把圖片複製到 hexo folder > source > images > 文章title >  資料夾中

Screen Shot 2022-08-21 at 12.40.53 AM


3. 在 hexo folder > scaffolds > post.md 中新增 Typora root url 設定

新增 typora-root-url: .. 字樣

1
2
3
4
5
6
7
title: {{ title }}
date: {{ date }}
updated: {{ date }}
tags: []
category: []
sticky:
typora-root-url: ..


reference: https://www.cnblogs.com/himeka/p/16306906.html